Table of Contents
ToggleCBAM
一、碳盤查,成為中小企業的「新通關證明」
歐盟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正式啟動後,台灣出口導向企業紛紛面臨碳揭露壓力。
如今,「台版 CBAM」也即將在 2026 年展開試申報,並於 2027 年第一季正式申報 2026 年度產品碳排放量。
這不僅象徵台灣進入碳管理新紀元,也意味著——碳盤查,將成為企業能否「出口、競爭、被信任」的通關證明。
根據政府規劃:
-
2026 年(試申報年):企業可熟悉資料蒐集、計算與申報流程,不收費。
-
2027 年第一季:正式申報 2026 年度碳排放量。
-
首波列管產業:水泥與鋼鐵為起點,後續將擴大至更多高碳密集產業。
-
制度設計:與歐盟規則接軌,採相同產品邊界與計算邏輯。
-
費用扣抵:未來將可用國內碳費抵扣出口時的碳稅。
這套制度對台灣企業而言,不只是挑戰,更是提早建立碳管理能力的最佳契機。
二、從「應付法規」到「建立韌性」:碳盤查的真正價值
過去,多數企業將碳盤查視為成本或「CSR 文件」,但CBAM啟動後,盤查數據已轉化為國際市場准入門票。
尤其對中小企業而言,若未能提供可信賴的碳數據,將面臨「被客戶排除」或「被課高額預設稅率」的風險。
而「台版 CBAM」的提前布局,正好讓企業得以在試申報階段進行流程演練。
企業可趁此機會建構內部碳資料庫,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從環安衛、製造、採購到財務,共同打造可持續的碳管理架構。
這不只是合規行動,更是提升營運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契機。
三、CBAM核心精神:讓碳成為可管理的資產
在第一場「碳盤查沙龍:見樹又見林」中,講者將帶領企業深入理解CBAM與ISO 14064、14067之間的對應關係,並拆解盤查、報告、查證的核心架構。
透過「邊界定義 → 數據蒐集 → 盤查計算 → 結果查驗 → 文件報告」的五步驟演練,協助企業以系統化思維掌握全局。
講者將指出:
「能被量化的碳排,才有機會被管理;
能被揭露的數據,才有機會被市場信任。」
當企業能將碳盤查結果內化為策略工具,就能從被動揭露轉向主動優化,真正讓碳成為「資產」而非「負擔」。
四、從數據到決策:盤查不只是報告
許多企業盤查後停留在「填完表格」的階段,但實際上,盤查報告是決策的起點。
威煦團隊在課程中將展示如何藉由數位工具將碳數據與營運績效整合,協助企業找出減碳潛力、模擬費用扣抵方案,甚至預測不同製程改善下的碳費影響。
這樣的系統化碳管理,不僅讓企業提前應對台版 CBAM,也能成為日後撰寫**永續報告書(Sustainability Report)**的資料基礎,提升揭露可信度。
五、2026年之前,企業該如何準備?
台版 CBAM 試申報前的兩年,正是企業準備的關鍵期。建議三項行動:
-
建立碳盤查流程與責任分工:先從主要製程或高碳項目試算開始。
-
導入系統化數據管理工具:減少人工錯誤、確保資料追溯性。
-
強化供應鏈溝通與資料協作:提早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碳排資訊。
有準備的企業,能在2026年輕鬆完成試申報;未準備的企業,將在2027年面臨資訊不全與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
📅 活動資訊
-
主題:碳盤查:見樹又見林
-
時間:2025年11月28日(五)19:30–21:30
-
地點:威煦軟體
-
費用:單場 $600/人;與11/29「碳管理講座」兩場合報優惠 $1,000/人
👉 立即報名,提前迎戰2026台版CBAM試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