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的重視不斷提升,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已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指標。台灣企業若欲與國際接軌,不僅須強化財務實力,更須展現永續治理能力。根據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企業將逐步被要求依照國際準則揭露ESG資訊,這不只是合規,更關係到國際市場競爭力。
首先,企業應導入國際通用的ESG揭露準則,如GRI、TCFD與ISSB,建立標準化的永續資訊揭露機制。這有助於清楚呈現企業在環境、社會與治理上的影響與策略,也能與國際投資人、品牌客戶對話接軌。目前已有多家台灣企業依循TCFD揭露氣候風險,未來此要求將逐步擴及至所有上市櫃公司,企業應儘早準備。
其次,氣候風險與碳管理已成為永續經營的核心。依據2023年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企業須進行碳盤查並規劃減碳路徑。導入ISO 14064標準、建立碳排放資料庫,是邁向淨零轉型的第一步。企業亦可參與SBTi、RE100等倡議,展現減碳決心,同時提升供應鏈合作機會與國際品牌信任。
第三,企業應強化供應鏈的永續管理與社會責任,特別是在勞動權益、職場安全與商業道德方面。國際客戶愈來愈重視供應商的社會表現,企業可推動供應商簽署永續承諾書,並導入ESG風險評估與第三方稽核機制,以降低營運風險,提升供應鏈韌性。
為強化執行力,建議企業設立跨部門ESG工作小組,整合環安衛、法務、人資與財務等職能,並定期培訓員工永續知識,建立由上而下的永續文化。這不僅有助於報告撰寫,更能將ESG精神融入日常決策與營運流程中。
ESG已從形象工程轉變為國際競爭的基本門檻。歐盟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等規範陸續上路,企業若未建立完整ESG管理制度,將可能被排除於全球供應鏈之外。因此,愈早布局、愈能掌握轉型機會。
台灣企業若能從資訊揭露、碳管理到供應鏈責任全面布局,便能逐步提升ESG表現,與國際標準接軌。這不僅是合規,更是創造永續價值與拓展市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