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溫志宏
【台灣永續網 人物報導】
來自海的孩子:從漁村少年到科學家
在高雄梓官蚵仔寮,一個以捕魚為生的小漁村裡,溫志宏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村落緊鄰海岸,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與海息息相關。溫志宏的祖父、曾祖父是當地的漁民,父親則是小學老師,會協助家裡漁船的事務及補鰻苗,貼補家用。家庭生活雖然樸實,但充滿溫暖與勤奮的氛圍。
孩童時期的溫志宏就對潮間帶的生物充滿好奇,他會蹲在消波塊旁及沙灘上觀察海洋生物、也會用手撈起小魚研究構造。這些經驗雖然看似童趣,卻為他日後走入科學領域埋下了種子。他原本夢想成為一名教書育人的國中小老師,期望像啟蒙他的師長一樣帶給學生改變命運的力量。卻因聯招志願落點進入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這個原本非首選的科系,卻意外點燃他對海洋的熱情。
他後來回憶道:「雖然是誤打誤撞進入海洋領域,但其實從小我就跟海洋有剪不斷的緣分。」這種與生俱來的連結感,讓他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出深厚的認同與使命感,也奠定了他日後長期耕耘海洋研究的志業。
.
橫跨醫學與海洋的研究旅程
大學畢業後,溫志宏並沒有選擇直接就業,而是毅然決然踏上研究之路。他先在中山大學攻讀碩士,鑽研吳郭魚的生理研究,當時就展現出對於跨學科整合的敏銳洞察力。然而,他不願停留於實驗室的技術層面,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為人類健康帶來貢獻。
於是他轉戰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攻讀博士,深入學習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與神經科學等醫學相關領域。這段學術旅程讓他具備從分子機制到臨床應用的完整思維,成為少數能在醫學與海洋之間架起橋梁的研究者。他曾形容這段過程為「重新建構自己對科學的認知,讓我知道研究不只是發現,而是解決人類問題的過程。」
爾後他開始著手研究珊瑚、海綿等海洋生物中所含的次級代謝物質,探索其可能具有的抗發炎、止痛、神經保護、關節炎應用及抗癌等潛力。他也學習如何將這些物質在動物疾病模式上驗證活性,並與臨床需求進行對接,開啟了屬於他個人風格的「轉譯型研究之路」。
.
國際認可的研究成果:珊瑚中的希望分子
溫志宏在學術界最廣為人知的突破,是他與研究團隊從覆瓦刺冠軟珊瑚中分離出的「刺冠珊瑚醇(Capnellene)」分子。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海底生物,竟隱含對治療神經性疼痛的巨大潛能。經過嚴謹的實驗驗證,該分子能有效抑制脊髓微膠細胞活化,減少神經性發炎,並具備長效止痛作用,且無傳統藥物常見的成癮與耐受性副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於《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國際期刊,也引起BBC與Nature Reviews Neurology等媒體的關注與報導,足見其學術與應用價值。團隊更進一步申請發明專利,希望將該分子推向臨床前研究,為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慢性疼痛患者帶來全新的希望。
該研究背後的價值不僅在於一個新藥分子的誕生,上山採藥,下海尋藥,「從海洋找解方」。溫志宏曾說:「海洋就像一座龐大的天然藥庫,造物者已經把答案準備好了,但我們能否好好解讀它、善用它,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準備好。」他的成就也因此讓他連續四年入選斯坦佛大學「全球前2%科學家榜單」,被譽為台灣海洋生醫領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
從實驗室到市場:打造「海洋x生活」的創新模式
對溫志宏來說,科學不應只是論文與發表數字的堆疊,更應走入日常、創造價值。因此他投入大量心力於推動技術轉移與產學合作,期望能讓研究成果從學術殿堂走入社會生活。
他主導成立「海洋藥粧商品轉譯聯盟」,結合學術界、醫療機構與生技企業,打造一條從基礎研究、技術成熟、臨床驗證到商品化的完整鏈條。在他的推動下,多項以海洋萃取物為基礎的保養品、敷料、精華液等相繼上市,並獲得醫界與消費者的正面迴響。
其中,在國科會價創計畫的支持下,以軟珊瑚活性分子研發的「新型敷料」成功通過臨床測試,並以繁養殖珊瑚活性物為基底開發的「珊瑚晶粹」,則以天然、安全、不刺激及永續海洋為訴求,打入綠色保養市場。他指出:「科學最終應回饋社會,如果我們能讓大眾透過產品重新認識海洋,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
領航海生館:教育與科研兼具的新局
2024年10月,溫志宏正式接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一職。這對他來說不只是職位轉換,更是責任的延伸。他將自己過去累積的科研實力、行政經驗與公共溝通力整合進來,為這座國家級場館注入新思維。
他上任後首要推動的,是讓海生館不只是「展示魚缸的地方」,而是成為知識傳遞、環境教育與保育行動的三合一基地。他計畫強化科普策展,導入更多互動科技、沉浸式體驗與生活化的海洋教育模組,並建立與國內外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
此外,他也積極推動海生館擔任「珊瑚礁生態永續轉譯平台」的角色,建立海洋生態復育基地,讓研究成果與保育實作互相支撐。他表示:「我們不只是守護生物,更要啟發人心,讓民眾知道保育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
從學術行政到國家級政策推手
除了研究與教育現場,溫志宏也活躍於政策與制度設計的場域。他曾任中山大學產學營運處處長、醫學院籌備委員等要職,推動貨櫃創業基地、南臺灣科研轉譯平台、協助中山大學醫學院規劃等重大校務推展,擅長跨領域溝通與組織資源整合。他的團隊協助多項學術成果取得專利並成功技轉,創造數千萬產值,為大學與業界合作樹立標竿。
他也多次擔任國科會、教育部等單位的科技政策顧問與計畫審查委員,參與國家級海洋與生醫發展藍圖的規劃。他在學界與政界之間靈活穿梭,成為橋梁角色。他相信:「台灣的科技需要有遠見與制度支持,這樣才能讓研究者安心做出影響世界的成果。」
.
熱情、創新、實踐
談到溫志宏,身邊的學生與同事一致形容他是「最熱血的教授」。他從不吝於分享自己的經驗,甚至為了測試產品自己擔任白老鼠。他強調研究不能只靠口說,而要靠實作、驗證與堅持,從實務中學習經驗,跨領域的交流帶來新的啟發,促進原有專業知識在不同領域的延伸與轉譯。
他的辦公桌總是堆滿試驗品與計畫書,他能一邊與產業開會、一邊指導學生論文,接著又趕去參加政策研商會議。這樣的節奏他樂在其中,因為他深信:「科研不是一個人的修行,而是一群人的集體前進。」
他也極具同理心與教育熱情,常鼓勵學生勇敢嘗試跨領域挑戰。他說:「我們不是訓練技術員,而是培養能從生活問題中找到科學答案的創造者。」
.
展望未來:讓海洋更靠近每個人
展望未來,溫志宏希望打造一個「海洋知識民主化」的社會,讓海洋不只是學術菁英的研究場域,而是全民都能參與、理解與守護的公共資產。他計劃透過社會參與式公民科學、地方社群海洋講堂、學生探究計畫等形式,讓海洋教育走入每個鄉鎮、每間學校、每個家庭。希望未來能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發展為一座結合海洋教育、文化創意、永續觀光與休閒體驗的「海洋主題樂園」,使其成為恆春半島地區地方創生的核心引擎。
同時,將持續深化海洋教育與保育行動,讓恆春半島的孩子們能因家鄉擁有海生館而感到光榮與自豪,培養他們對海洋的認同感與未來責任,實現人與海洋共生的永續願景。
.
他用一生,為海洋說故事
溫志宏的生命,就像一場從家鄉漁村出發的長途航行,途中經過科研的深海、政策的浪潮、教育的港口,每一站都留下深刻印記。他不是一位只關心論文數量的學者,而是一位願意把自己投入到社會、產業與教育場域中,用熱情點燃改變的實踐者。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台灣海洋人才如何在全球生醫與科教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航道,也看到知識如何透過堅持、創新與行動,成為影響世界的力量。未來,在溫志宏的領航下,海洋不再只是學術的深藍,而是全民共享的希望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