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TOD
前言
當前都市面臨空間飽和、交通壅塞與淨零轉型等挑戰,傳統汽機車導向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為回應此趨勢,「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逐漸成為全球城市再造的核心策略,透過高密度混合開發、步行友善設計與強化公共運輸導向,打造低碳、宜居與永續的都市型態。
在臺灣,捷運聯合開發機制長期作為土地整合與財務平衡的工具,實際上亦具備實踐TOD的潛力。若能強化其與永續、減碳政策的連結,不僅使捷運場站僅成為交通節點,更可成為引導地區再生及城市轉型的關鍵節點。本文將說明臺灣聯合開發制度現況,並透過國際實例,探討如何透過TOD導向的捷運聯合開發實現都市的再生及永續發展。
什麼是「以TOD為核心的捷運聯合開發」?
捷運聯合開發,係指政府與民間合作,針對捷運場站及其毗鄰地區土地進行整合規劃與建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與捷運財務自償能力,實現公共建設與民間投資的雙贏。而TOD是一種以大眾運輸節點為核心,規劃高密度、混合用途與步行友善環境的都市發展模式,強調縮短通勤距離、提升生活便利性,並鼓勵民眾使用公共運輸工具,以降低交通擁擠與碳排放。
「以TOD為核心的捷運聯合開發」即結合上述兩者精神,指藉由捷運聯開的機會,利用大眾運輸引導都市發展,並針對大眾運輸場站周邊進行高密度、混合用途的開發。其特徵包括步行導向、轉乘便利與多元土地使用,整合住宅、商業、辦公及公共設施,打造宜居、宜行的生活環境。此模式結合都市計畫與交通建設,透過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活化地區空間、促進社區連結與多元機能融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同時亦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降低私有運具的依賴,進而減少交通壅塞與碳排放。
整體而言,此模式為實踐都市再造、公共資源整合與低碳運輸的重要策略,促進城市永朝向永續與淨零目標邁進之關鍵動能。
國內捷運聯合開發的法制基礎及TOD導向發展之案例
臺灣捷運聯合開發制度,奠基於《大眾捷運法》及《大眾捷運系統聯合開發辦法》,為地方政府整合交通建設與土地利用、推動都市發展提供法制依據。制度面,聯合開發允許政府與民間合作,整合捷運設施用地及周邊街廓,進行混合用途、高密度開發,符合TOD強調的節點集中與土地活化。法規亦明定以捷運設施毗鄰地區為範圍,擴大開發彈性,為TOD場站型都市規劃奠定條件。在土地整合機制上,主管機關可採取市地重劃、區段徵收、協議價購等多元方式取得土地或整合開發權益(如表1);不僅強化土地取得與規劃彈性,也為TOD型開發,降低開發阻力,創造政策操作空間。
項目 |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
---|---|---|
實施主體 | 僅限於政府辦理 | 有政府主動辦理、民間申請政府優先辦理及獎勵民間自行辦理三種 |
實施範圍 | 適用在都市土地及非都市土地 | 僅能適用在都市土地 |
政府負擔 | 政府負責編徵收補償費及開發費用,並以政府取得可標售土地之處分收入償付開發總費用 | 市地重劃完成之抵費地,政府得公開標售,以回收開發成本 |
土地權屬 | 土地所有權人可選擇領取徵收補償(完全喪失所有權)或領回抵價地 | 扣除共同負擔後,土地所有權人仍保有部分所有權 |
土地分配 | 原土地所有權人可以領取徵收補償費,喪失其土地權利,或申請領回土地(抵價地)。抵價地總面積以徵收總面積50%為原則,最低不得少於40% | 以交換分合法方式實施土地改良重劃完成後,原則上按原位次分配,土地所有權人領回土地重劃區總面積不低於55%為限 |
表1 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說明綜整表
(資料來源:新北捷運局)
實務面以高雄市為例,高雄捷運紅線凹子底站與衛武營站周邊,高雄捷運局即配合都市計畫調整,導入商業、住宅與公共設施複合開發,強化區域轉乘與步行連結。近年推動的Y15站聯開案位在亞洲新灣區,以捷運黃線及環狀輕軌交匯站作為開發主軸,透過TOD概念引導公私資源投入,提升高雄港區整體都市機能與空間價值。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整體而言,國內制度架構與實施經驗已為「以TOD為核心的捷運聯合開發」奠定實踐基礎。然而,現階段仍多以運輸導向為主,後續應進一步朝向「人本永續導向」轉型,強化場站步行性、公共空間品質與社區機能整合,使TOD聯合開發真正成為永續城市治理的關鍵動能。
TOD 國際案例:從空間整合到低碳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亞洲區的新加坡與日本東京兩個城市為案例,說明其如何透過TOD為核心的捷運聯合開手段,打造低碳、移居的城市願景。
新加坡由陸路交通管理局(LTA)主導TOD發展,統籌交通與土地規劃,並透過整合式都市設計,於捷運站周邊配置住宅、商業與公共空間。政府保有土地主導權,搭配公開標租制度引入民間開發,確保土地利用方向與運輸政策一致。同時,新加坡強化步行空間、自行車道與公車轉乘接駁,有效降低對私車依賴,打造便捷且多元的低碳運輸網路。此外,社區設施如學校、醫療與市場,也被納入站區整體開發設計,提升生活便利性與社區黏著度。
實施措施 | 說明 |
---|---|
整合式規劃 | 由政府主導,將交通設施與住宅、商業、公共空間等功能整合,形成完整的生活圈 |
高密度開發 | 在交通樞紐周邊推動高密度住宅與商業開發,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
步行與自行車友善設計 | 強化人行道、自行車道等設施,提升非機動交通的便利性 |
多樣化交通接駁 | 整合公車、地鐵等多種交通模式,提供便捷的轉乘體驗 |
公共設施集中配置 | 在交通節點周邊配置學校、醫療、休閒等公共設施,滿足居民日常需求 |
表2 新加坡捷運場站TOD發展具體實施措施綜整表
(資料來源:WSP彙整)
(資料來源:Rethink The Future)
(資料來源:新加坡市區重建局)
東京在推動捷運場站的TOD上,著重以車站為中心進行空間整合與土地活化,並由民間交通業者與政府協力進行再開發。以山手線沿線為例,JR東日本等鐵道業者主動結合站體更新與周邊地區開發,推動混合用途的高密度建設,強化車站節點功能。東京站透過容積移轉與歷史建築復原,結合周邊商業辦公開發與交通樞紐整合,打造多功能轉運區。澀谷站則進行大規模改建,整合地鐵、JR 與公車等公共運輸系統,建設垂直轉乘與地上地下人行動線,創造多層次交通與生活場域。這些實踐結合都市再生、公共空間改善與商業開發,使車站成為集交通、生活、商業於一體的節點核心。
日本的TOD實踐凸顯民間主導與政策支持的互補關係,並透過容積誘導、立體化人行規畫與土地重劃等策略,有效促進都市更新、提升大眾運輸使用率與減少私車依賴,充分展現TOD的人本與低碳城市願景。
(資料來源: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
(資料來源: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
(資料來源: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
(資料來源:NIKKEN網站)
(資料來源:NIKKEN網站)
面向 | 實施作法與措施 |
---|---|
土地整合與活化 | 容積率移轉制度(如東京站)、車站周邊土地重新整備與開發(如澀谷站區域重劃) |
混合用途開發 | 結合辦公、住宅、商業與交通功能 |
步行與交通整合 | 強化步行導向(人行天橋、地下通道)、轉乘便利(垂直動線設計)、減少車輛依賴 |
公私協力模式 | JR東日本等鐵道事業者主導開發,政府提供都市計畫與再開發支持 |
歷史與文化保留 | 保存並活化歷史建築(如東京站西側丸之內的復原),導入地區文化元素增強空間認同感 |
表3 日本東京捷運場站TOD發展具體實施措施綜整表
(資料來源:WSP彙整)
上述兩國城市案例顯示,真正落實TOD型聯合開發,需具備政策協調、土地整合與交通接駁的全方位機制,並將交通建設從「運具導向」轉為「人本生活導向」,使捷運不只是通勤工具,更是永續城市轉型的起點。
總結
「以TOD為核心的捷運聯合開發」結合交通建設與土地整合,已成為都市邁向低碳、永續的重要策略。臺灣具備完整制度架構並已有初步實踐,唯未來應從運輸導向邁向人本與永續轉型。借鏡新加坡與日本東京經驗,強化節點周邊空間之串聯、人行環境優化、生活機能與交通轉乘整合,讓捷運場站不只是通勤設施,更是帶動城市低碳轉型與生活品質提升的關鍵要素。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SP觀點/邁向低碳運輸-臺灣自行車推廣展望
WSP Future Ready/資通訊成長下的交通系統規劃
WSP觀點/韓國綠色交通區:邁向永續交通未來的一大步
WSP Future Ready/未來即現在:以未來的思維做今日的設計
關於WSP
科進栢誠(WSP)是世界領先的專業工程顧問公司,致力於「Future Ready」文化的倡議與實踐,凝聚全球智慧,為交通、環境、建築、電力及能源等領域提供專業的永續解決方案與策略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