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散熱風扇用塑料
PBTc 不再一枝獨秀:風扇材料迎來新競爭時代
在過去超過十年的伺服器與工業電子設備中,PBTc(玻璃纖維強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一直是風扇外框與葉片的主力材料,主要因其具備出色的耐熱性、良好的模具加工性與電氣絕緣能力。然而,隨著伺服器功耗上升、空間配置更緊湊,傳統 PBTc 材料逐漸面臨翹曲變形、成型精度與重量控制的限制。這讓過去被視為「成本過高」的高階材料如 LCP,逐步嶄露頭角。
如今,PBTc 雖然仍具成本與供應穩定的優勢,但在 40,000 rpm 高速旋轉、高密度模組化的風扇應用中,已難以滿足更嚴苛的熱管理需求,市場開始重新評估「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價值」,不再僅以單一材料成本作為考量。
.
LCP 崛起的關鍵:極薄、高剛性與尺寸精度缺一不可
液晶高分子(LCP)以其獨特的分子排列方式,賦予材料高度結晶性與方向性,成為高速、高效率風扇葉片的理想選擇。與傳統材料相比,LCP 的模流性可提升 30~50%,可實現小於 0.3 mm 的極薄葉片設計,而不犧牲結構剛性與抗變形能力,這對於追求高速與靜音表現的資料中心應用尤其重要。
此外,LCP 在 260°C 高溫下仍能保持尺寸穩定,具備超低吸水率,避免因濕度變化導致變形或風阻偏差。在精密度要求極高的風扇設計中,例如對氣流角度偏差容忍度不到 ±1° 的系統環境,LCP 的性能幾乎無可替代。
.
散熱風扇的未來:將會消失?還是角色轉型?
近年來,無風扇設計與液冷解決方案成為熱門話題,不少人預測風扇即將走向淘汰。然而,從目前全球前十大資料中心的設計來看,風扇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模組。液冷系統雖在高效散熱上具優勢,但在維護成本、裝置模組化與災難備援情境中仍不夠成熟。
預期未來的風扇將轉型為「智慧型協作元件」,與液冷模組、熱導管、相變合金等技術共同構成複合式熱管理架構。例如 Google 與 Meta 近期部署的機架式伺服器中,即出現「風扇+液冷+AI控溫演算法」的設計。這也說明風扇雖不再是主角,但將以更高階的形式參與未來的熱控戰略。
.
材料百家爭鳴:除了 LCP,誰還有機會?
LCP 雖為目前風扇升級的主力材料,但隨著成本壓力與應用多樣化需求浮現,其他工程塑料如 PPS(聚苯硫醚)、PA46(高溫尼龍)、甚至新型芳香族聚醯胺複合材料也逐漸進入市場。
-
PPS:具備卓越的耐化學性與耐熱(>200°C),在極端環境或高粉塵工業用途具明顯優勢。
-
PA46:憑藉其高結晶性與強度,逐漸被用於風扇框架或支撐結構。
-
導熱複材(如填充碳纖維或氮化硼):未來可能進入風扇背殼與底座結構,提高系統整體導熱效率。
材料的多樣選擇不僅擴大設計彈性,也讓「材料混搭」的概念成為設計新趨勢。例如:LCP 葉片 + PPS 支架 + 導熱底殼,成為日系伺服器大廠的解法之一。
.
哪些性能仍不可妥協?材料選擇的底線思維
不論材料如何演進,有幾項核心性能是風扇材料無法妥協的:
-
尺寸精度與低變形率:確保風扇高速運轉時氣流穩定,不產生共振或偏心。
-
高溫下機械強度穩定:溫升至 130°C 以上時仍需維持原有剛性。
-
低吸水率:避免濕度對轉速與結構造成長期衰退。
-
電氣絕緣性與安全阻燃性:特別是應用於 AI 訓練伺服器、軍規電子等高階市場。
目前綜合來看,能在上述四個面向同時達標的材料仍以 LCP 為首選,但未來若有新型低成本複材能提供接近的特性,也可能成為下一波替代方案。
.
生產效率與碳足跡管理:材料工程的新任務
風扇產品的製造週期與 ESG 目標越來越綁得緊密,材料工程師必須同時考慮「加工週期短」、「良率高」、「再生料可使用比例」等指標。LCP 材料雖單價較高,但其高流動性降低模具維護成本、減少報廢率,整體 TCO 更具競爭力。
另一方面,歐盟與美國正在強化電子產品碳足跡與回收責任(如 EU Ecodesign),未來若材料無法提供完整環保數據或難以回收,可能將被大型 OEM 排除在供應鏈之外。材料供應商需思考不只是「性能好」,更要能「綠色透明」。
.
系統化材料開發:不只是塑料,而是熱管理解決方案的一環
風扇未來的角色,可能更接近「熱管理模組的一部分」,而非單一零件。材料開發端也需逐步跨越傳統思維,導入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擬、結構-熱-振動聯合設計等技術,讓材料參數不只是數據,而是設計依據。
例如:某北美雲端運營商要求供應商提供材料性能在 70°C / 90% RH / 5 年下的物理老化曲線,並整合至產品風扇模組的壽命預測模型。這些都顯示材料開發者需要從「提供塑料」轉向「參與設計解法」。
.
結語:風扇不滅,材料升級才是制勝關鍵
儘管散熱技術正快速演進,但風扇並不會被取代,只會被重新定義。關鍵不在於風扇是否存在,而在於它以什麼形式存在、用什麼材料實現、能否與系統整合共生。LCP 等高性能材料將是這波進化的核心推手,但真正決定未來競爭力的,將是誰能在性能、製程、永續與系統整合間,找到最具整合價值的材料解方。
.
📩 聯絡我們,開啟您產品升級的新可能。
104070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301 號 7 樓
boris_liao@ccpgp.com
延伸閱讀: 回收材料能不能用?石化配方設計必須注意的5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