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海生館與中山大學MOU
撰文/台灣永續網
今(28)日,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於屏東車城的海生館內共同宣示推動海洋教育與永續發展的決心。這場合作儀式在象徵意義十足的場域中舉行,特別邀請海生館的「小白鯨」與參與保育行動的「小海龜」作為見證,也為現場帶來一份溫暖與希望。
學術與場域的雙向鏈結:中山 × 海生館的強強聯手
中山大學是台灣少數擁有完整海洋學院體系的高等學府,長期深耕於海洋科學與永續議題,在學術與人才培育方面成就斐然。此次與同樣長期投入海洋教育的海生館建立策略合作關係,不僅可望拓展學生的學習場域,也強化研究能量的社會應用。
溫志宏館長在致詞中表示,這份合作「不只是兩個單位的交流,更是理念與行動的結盟」,他肯定中山大學在海洋研究上的紮實底蘊,更親切地指出「包含我在內,館內許多同仁都是中山大學的校友」,這番話不僅彰顯雙方長期互信基礎,也為今日合作注入濃濃的認同與情感。
活化海洋教育:「連結知識與大眾」的行動使命
身為全台最具規模的海洋教育場域,海生館不只關心展示內容,更持續思考如何讓知識轉化為全民參與的行動力。溫館長指出,「我們始終相信:活化思維、活化知識、活化場域,是推動海洋教育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他補充說明,海生館長年致力將專業研究轉化為大眾能理解的科普內容,並以在地關懷為根、向外拓展區域創生與國際鏈結,逐步建立起讓民眾能「參與海洋、理解海洋、進而守護海洋」的社會文化。
小白鯨與小海龜成亮點,見證情感連結與保育行動
此次簽約儀式中,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小白鯨」與「小海龜」的登場。溫館長以極富畫面感的語句點出牠們的重要性:「他們不只是可愛的海洋生物,更是我們傳遞海洋保育理念的重要推手。」
透過動物明星引導民眾情感共鳴,是海生館長年經營的教育策略之一。這場簽約不僅是制度性的合作啟動,也是一場文化與情感溝通的示範,讓社會大眾更貼近海洋、產生連結與責任感。
實質合作展開:實習、研究、推廣三管齊下
根據MOU內容,未來雙方將展開以下具體合作項目:
-
學生實習與跨機構課程:中山學生將有機會進入海生館參與導覽、展示設計、研究助理等實務任務;
-
研究資源共享:海洋生態資料、標本管理與保育計畫將成為跨單位研究基礎;
-
社會溝通與展覽合作:策劃聯合特展、論壇與親子科學推廣活動,深化海洋知識的普及度。
這些合作行動,不僅強化學術界與場館之間的知識流動,也象徵台灣在地教育體系對於「永續海洋」的實踐力道逐步升級。
攜手同行,走得更遠
在致詞的最後,溫館長引用了一句簡單卻深刻的話語:「一個人也許可以走得很快,但唯有與所有熱愛海洋的人們攜手同行,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廣。」
這段話不僅為整場合作定下註腳,更說明了海洋教育的終極目的——讓理解變成守護,讓守護成為全民運動。期待未來中山大學與海生館的合作,從研究室延伸到展場,從知識轉化為行動,攜手為台灣的藍色國土續寫永續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