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數位工具
【台灣永續網 特別報導】
在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的當下,碳盤查已躍升為企業邁向永續轉型的首要任務。不論是為了因應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供應鏈減碳要求,或是強化 ESG 報告的可信度與透明度,盤查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都已非做不可。然而,在實務操作層面,許多企業仍依賴 Excel 表單與人工流程來完成碳盤查,這種方式表面看似簡便,但實際上已無法因應碳管理所需的準確性、效率與一致性要求,且極易產生系統性錯誤與管理瓶頸。
.
資料來源分散、跨部門協作困難:填報責任常落空
碳盤查的第一個挑戰,即是龐大且分散的資料來源。從用電、燃料、差旅到原料採購與物流運輸,各排放源往往由不同部門掌握。環安衛人員需要向行政單位索取差旅紀錄、向廠務要求能源使用數據、向財務查詢發票支出明細,甚至還需與外部供應商協調運輸資訊。這種跨部門、跨領域的資料蒐集工作,不僅繁瑣,且常缺乏制度化支援。
在沒有明確流程與責任分工的情況下,表單填報進度容易延遲,資料內容也常出現遺漏或格式錯誤。有些單位甚至不清楚自己與碳排放管理的關聯,對填報表單缺乏積極性。結果就是:負責整合的部門疲於奔命、反覆催填,填報效率低下,碳盤查流程被拖得漫長又混亂。
.
Excel 工具侷限明顯:版本錯亂與資料追溯困難
許多企業仍以 Excel 為主要盤查工具,原因無非是熟悉、成本低、彈性高。然而在實務上,Excel 所帶來的風險與障礙遠比想像中嚴重。常見問題包括:檔案版本眾多難以控管、表單內容被誤刪或覆蓋、計算公式遭到修改、排放數據誤用等。一旦部門間來回傳遞檔案,每一版都可能被修改但無紀錄,最後彙整時無法確認數據正確來源,整份盤查結果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此外,Excel 不具備多人協作機制與使用者權限控管,當多人同時操作同一檔案時,極易出現資料覆蓋或儲存衝突,進一步加劇混亂程度。而當有查驗單位要求追溯某筆數據的填寫依據時,往往難以即時提供可供佐證的紀錄,造成盤查報告難以通過第三方驗證或供應鏈審核。
.
排放係數管理風險高:資料更新不易、錯用時有所聞
碳盤查的關鍵不僅在於收集正確的活動數據,更在於正確套用對應的排放係數與 GWP(全球暖化潛勢)版本。這些係數來自於各國官方或國際機構發布的資料,每年可能根據最新研究更新內容,例如台灣電力排碳係數或 IPCC 的 GWP 值。
當企業以人工方式查找並輸入排放係數,極易出現錯用舊版、引用錯誤或輸入筆誤的情形。例如在 Excel 表單中遺漏了單位換算、誤選係數來源、使用不同年份的版本卻未加註,這些看似微小的偏差,累積起來將直接影響整體碳排量估算的正確性。若缺乏標準化機制與版本控管功能,這些錯誤將難以事後發現與修正,也將降低盤查結果在稽核或報告中的說服力。
.
報告製作費時費力,難以支撐外部揭露與管理決策
碳盤查的最終成果,往往需轉化為對內溝通或對外揭露的報告內容,包括政府規定的溫室氣體申報、供應鏈平台上的盤查輸出、ESG 永續報告書中揭露的數據,甚至是企業自行訂定的碳管理目標追蹤文件。然而,若原始資料散落在多份表單中、無標準欄位定義、排放來源與邏輯不一致,將導致報告製作階段耗費大量人工彙整與比對工時。
此外,缺乏視覺化工具也讓碳盤查難以發揮管理層應有的戰略價值。當管理階層欲掌握高排放部門、熱點項目、逐年趨勢等關鍵資訊時,往往只能從堆疊的 Excel 表格中試圖找出線索,效率低落,也難以形成明確決策依據。碳盤查應成為推動減碳行動的起點,而非僅止於資料彙整與填報作業。
.
數位轉型重構流程:提升準確性、效率與信任度
為解決上述問題,導入碳盤查數位工具已成為許多企業的重要選擇。透過系統化平台進行流程設計與權責分工,不僅能自動化填報提醒、集中管理資料與排放係數、標準化報告格式,也能協助企業在碳盤查過程中建立內部治理能力與追溯機制。
以台灣ESH軟體市佔率第一的「威煦軟體」為例,其所開發的「碳盤雲」,便針對台灣企業的盤查情境與痛點,設計出年度盤查計畫設定、排放項目分類與責任人指派、係數版本控管、視覺化儀表板、減量目標追蹤與自動化報告輸出等功能。這樣的系統可有效替代原有仰賴人工操作與表單交換的流程,讓碳盤查從作業工作轉化為管理工具,協助企業建構可長可久的碳管理能力。
.
以數據為基礎,讓碳盤查成為企業永續核心的一環
碳盤查不是表單工作,而是企業理解自身環境影響、啟動轉型策略的重要起點。面對越來越多的利害關係人要求與法規壓力,唯有透過數位工具建立完整流程與資料系統,企業才能夠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可追溯性與即時性,進而讓碳盤查真正成為內部治理、外部信任與減碳行動之基礎。
在邁向淨零的道路上,企業需要的不只是責任感,更需要工具與方法。數位轉型正是碳管理走向成熟與戰略化的關鍵起點。
【台灣永續網 特別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