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AI夥伴關係管理
【台灣永續網 特別報導】
2025 年 11 月 7 日下午,由大綜電腦主辦的研討會「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敏捷協作:搭建即時.零摩擦的夥伴關係管理流程」,於台北 IEAT 會議中心熱烈舉行。現場聚集了製造、零售、科技與媒體等多領域主管與專業人士,共同探討如何透過 AI 打造企業與供應鏈夥伴間「即時、零摩擦」的協作模式。
AI 時代的協作挑戰:從資料斷層到流程重構
面對競爭激烈且節奏加快的市場環境,企業早已不再孤軍作戰。無論是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抑或跨部門團隊,彼此間的資料交換與決策同步速度,決定了整體營運的敏捷程度。然而,許多企業仍深陷「數據孤島」的困境:資訊分散在不同系統、不同人員手中,導致決策延遲與誤差。
此次活動便以此問題為切入點,展示 AI 技術如何重新定義夥伴關係管理(Partn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M),讓資訊流動變得即時、透明且具備預測能力。
吳汎崧:AI 讓上下游協作「無縫」可控
首先登場的 大綜電腦 Salesforce Team Consultant Lead 吳汎崧,以豐富的客戶實例說明如何透過 AI 工具串聯供應商與經銷商的資訊流。他指出,傳統供應鏈常見的「資訊延遲」問題,往往導致訂單失誤與庫存積壓,而 AI 平台的導入能即時監測數據異動,協助企業在第一時間調整決策。
吳汎崧以「無縫串聯上下游」為題,強調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從「控制成本」轉為「控制不確定性」。AI 的角色不只是自動化,更是讓協作變得「即時又可控」,從而提升整體夥伴生態系的韌性。
蕭慶舜:ERP × SRM × CRM──AI 助理重塑內部流程
接著由 大綜電腦 SAP Team Consultant 蕭慶舜 探討 ERP、SRM、CRM 三大系統的整合挑戰。他指出,過去企業在內外部資料協作上往往缺乏「中樞神經」,導致管理效率受限。而透過 AI 助理的導入,ERP 不再只是數據記錄工具,而能主動提出建議、預測物料需求、甚至協助進行供應風險評估。
蕭慶舜表示:「AI 的價值在於讓系統從『被動回應』走向『主動洞察』。」未來的企業供應管理,不只是流程數位化,而是邁向一種能夠自我優化與學習的智慧運作模式。
王雅柔:讓資料開口說話,AI 成為決策的第二大腦
APMIC 營運副總兼共同創辦人 王雅柔 從行銷與營運角度,分享如何以 AI 驅動決策。她形容 AI 就像企業的「第二大腦」:能快速從大量資料中發現關聯,並以自然語言的方式協助管理者理解趨勢。
在她的案例中,AI 不只是做報表,而是幫助團隊進行「行動建議」——例如自動辨識高價值客戶、預測市場需求變化、優化廣告投放策略等。王雅柔指出,當決策流程能與 AI 大腦協同運作,企業的敏捷度將呈倍數成長。
李凱平:從藝術出發,談職場的「心」協作
壓軸講者 小事情陶藝空間創辦人 李凱平 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陶』離數據孤島,藝術創作打造職場『心』夥伴關係」。他以陶藝創作為比喻,談 AI 與人之間的關係。陶土在手中經過揉塑、定形、燒製的過程,就像企業在數位轉型中經歷的自我淬鍊。
李凱平認為,AI 不只是冰冷的算法,它也可以成為團隊之間「理解與連結」的媒介。當企業懂得在技術之外注入人文溫度,數據孤島不僅能被打破,更能轉化為真正的夥伴信任與共創。
結語:AI 不只是工具,更是協作文化的催化劑
這場聚焦於 AI 與夥伴管理的研討會,展現了跨產業對「敏捷營運」的共同追求。從數據到決策、從系統到文化,每位講者都揭示了 AI 如何滲透進企業的運作底層,讓資訊流、價值流與信任流實現真正的融合。
正如現場講者所言:「AI 不是取代人,而是讓人更有時間專注在創造價值。」
而當企業能以 AI 為助力,建立起即時、零摩擦的夥伴關係,台灣產業的永續競爭力,將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持續進化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