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名單中最受矚目的兩大族群: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與壬基酚類化合物(NP、NPEO)。PFAS具備防水、防油、防汙與耐熱等特性,長期以來被廣泛使用於紡織、電子與塗料產業。然而,也因其化學結構極為穩定,幾乎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被稱為「永遠的化學品」。
壬基酚及其聚乙氧基衍生物則是常見的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常被添加於清潔劑、染整劑與乳化助劑中,但因具有內分泌干擾效應,對水生生物與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危害。歐美多國早已對這些物質設下嚴格禁限規範,台灣此次修法,可說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這些化學品並非只出現在高科技產業,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紡織與服飾業為提升防水性能,常在布料表面塗布含PFAS的防潑水塗層;清潔劑製造則可能添加NPEO來強化去油效果;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光阻劑與精密清洗劑中,過去也曾使用PFOS、PFOA;甚至造紙與包材產業,為讓紙袋防油、防水,也常使用含氟塗層。
換句話說,從防水外套到不沾鍋、從半導體到食品包裝,這些化學品幾乎無所不在。這次修法的波及範圍,從傳統製造到先進製程,涵蓋的產業鏈廣大,令人無法忽視。
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合規議題,更是環境責任與永續經營的核心。當毒化物清單增加到近千種,要靠人工或紙本追蹤已幾乎不可能。此時,導入化學品管理系統成了必須而非選擇。
這類系統能自動比對最新法規,迅速檢查公司化學品清單是否包含受管制物質。當法規更新時,系統會即時提醒,避免企業在稽核時才發現疏漏。此外,它能自動生成運作紀錄與申報文件,大幅降低人工彙整的時間與錯誤率。
環境部此次大規模增列398種毒性化學物質,短期看似增加企業負擔,長期卻是一場轉型契機。當全球對化學品安全的要求愈來愈高,企業若能主動以數位工具管理風險,將能更快符合國際供應鏈的永續標準。這場變革的核心,不只是「合規」,而是如何讓環安衛與永續治理真正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