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台版CBAM
【台灣永續網】綜合報導
台版CBAM元年即將來臨
為了因應歐盟即將在 2026 年課徵碳關稅的政策,台灣也準備推出自己的版本「台版 CBAM」,並規劃於 2026 年正式上路。整體制度設計將與國際接軌,目的是讓出口產品在面對國際碳規範時,仍保有競爭力。2025 年將是關鍵準備年,環境部預計在這一年完成子法制定、操作指引撰寫與制度測試,替台灣企業打好碳盤查與申報的基礎,讓台版 CBAM 成為接軌全球碳經濟的起點。
首波鎖定水泥與鋼鐵
推動初期,政府會先從碳排最密集的產業開始下手,包括水泥與鋼鐵。其中水泥項目已確定列入六大細項產品,未來申報時會有明確品類與標準;至於鋼鐵,則將在年底前敲定要納入的細項。這兩大產業因碳排高、外銷比例大,若無法準確計算碳排數據或導入減碳措施,未來出口將面臨更多阻力與額外成本,因此率先被納管,是合理的第一步。
試申報2026年開始
政府預計從 2026 年 1 月起,就會要求企業開始「試申報」產品的碳排放數據,申報格式與歐盟規範一致。這段時間不會課費,主要是幫助企業熟悉整個流程,包括資料收集、計算邏輯、報表繳交與驗證機制。這就像模擬考一樣,讓企業先練習,再進入正式制度,有助於提升整體碳管理能力,也避免臨陣磨槍。
不要讓企業繳兩次稅
為了避免企業同時繳國內碳費與出口時再繳一次碳關稅,政府將設計「費用扣抵」的制度。意思是,只要企業已經在台灣依規繳納碳費,出口時就可折抵應付的 CBAM 碳稅。這樣的設計既能符合國際減碳要求,又能保障國內產業不會因為重複課費而喪失競爭力,讓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少一點壓力、多一點誘因。
跨部會協調全力布局
為了讓這項新制度順利上路,政府已經跨部會整合資源,包括環境部、經濟部、財政部等單位都各就各位。不僅規劃了多場產業座談,也投入人力製作碳排計算工具、試算模型與查驗機制,並協助業者建置碳資料庫。整體目標是讓企業在 2025 年底前,就能掌握制度架構與操作重點,不再對「要怎麼申報、要交什麼」感到手足無措。
產業界呼籲政府要快
許多企業已經超前部署,但也擔心政府制度腳步過慢,錯過與國際接軌的黃金時間。像是台泥、中鋼等企業表示,減碳雖然成本高,但若進口商品不必負擔碳費,反而讓認真減碳的本土業者吃虧。他們希望政府能盡快公布台版 CBAM 的完整細節,讓企業能提早準備,並建立起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
轉型不是選擇而是必要
碳排放正逐漸成為全球貿易的門檻,誰能掌握碳管理與減量能力,誰就能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步。台版 CBAM 的推出,不只是為了對應歐盟的規則,更是推動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2025 年是最後練兵的機會,企業不能再觀望,應趁制度還未正式上路前,主動投入碳盤查、減碳技術與資料申報,才能真正掌握永續競爭力。
【台灣永續網】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