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新世紀合規管理
【台灣永續網 特別報導】
從國際舞台回到內部基本功:遠東新世紀的ESG起點
每屆世界盃足球賽都是全球矚目的盛事,激發無數球迷的熱情與品牌競技的創新。而台灣的「代表隊」也在球場外以創新技術嶄露鋒芒——透過遠東新世紀與國際運動品牌Adidas及海洋保育組織Parley合作,成功將海洋廢棄物回收再製成高機能球衣,驚艷國際體壇。這些球衣不僅具備環保價值,更兼具耐衝擊與抗撕裂的機能特性,能在世界級激烈對抗下維持完整,背後所依賴的是嚴格的實驗測試與材料創新技術。
能在全球體壇站穩腳步,除了技術力,更體現了遠東新世紀對ESG精神的深度落實。這也正呼應永續管理領域常掛在口中的一句話:「From Compliance to Competitiveness」——從基本的合規出發,邁向具競爭力的永續策略。對遠東新世紀而言,永續不只是品牌形象的包裝,而是深植企業營運的核心策略之一。
企業要能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與競爭優勢,首先就得確保內部的法規遵循體系能夠完整運作。尤其遠東新世紀旗下事業涵蓋石化、聚酯、化纖、紡織、染整到服飾與零售等產業鏈階段,面對來自政府、客戶及國際標準的不同規範要求,環安衛(ESH)管理勢必要更縝密、更即時、更透明。
在外界看不見的內部管理環節中,法規遵循常常被視為「基本功」,卻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然而對像遠東新世紀這樣橫跨多國、多場域營運的大型企業而言,如何有效控管來自四面八方的環安衛法規動態,不僅關乎作業合法與否,更攸關品牌信譽與風險預警能力。
正因如此,遠東新世紀選擇從強化內部制度做起,以科技工具提升整體合規流程的效率與可靠性。這一場從「守規」到「創新」的旅程,就從深入每一條作業流程與制度的數位化開始。
工安管理者的心聲:「終於等到這個工具了」
早在107年初,遠東新世紀便接觸到威煦軟體的「法規雲」系統。當時,范副理初次聽完簡報便深受吸引,形容彷彿在資訊混亂的海洋中看見救生圈。然而初期導入並不順利,因企業內部仍多以「紙本轉電子」為認知,對「智慧化管理」的概念仍陌生。
但痛點很現實——法令異動頻繁、稽核趨嚴、人工處理效率低下,讓工安人員疲於奔命又缺乏系統支持。多年來,他們期盼的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盼望一個能減輕重工、降低遺漏風險的解方。
疫情危機變契機,智慧管理正式啟動
到了疫情期間,員工因居家辦公與異地輪班,工作型態劇烈改變,也讓「智慧生產」、「遠距管理」等概念浮上檯面。此時,范副理看準時機,在內部智慧會議與職安委員會正式提出導入「環安雲」的建議。
他強調:這不只是系統更新,而是一套可降低風險、創造隱性效益的管理工具。提案當場獲得主管與環安人員一致認同,打破多年組織間的推動藩籬,成功讓環安管理踏上數位轉型新起點。
查核流程全面升級,效率與風險同步掌握
在導入環安雲系統前,法規查核的三大難題——法規異動難掌握、適用性鑑別易遺漏、符合性落實不確實——始終困擾團隊。尤其遠東新世紀業務龐大,需監控的法規涵蓋工安、消防、能源、環保等,資料筆數動輒上萬,人工管理難免失誤。
透過法規雲的「自動分類推播」與「法規異動通知信」,同仁得以即時掌握最新變動;各廠區也能快速針對自身作業情境完成法規適用性鑑別,並同步展開符合性追蹤與配套措施落實。
此外,系統可自動連結歷次查核紀錄、媒合適用規範,協助企業呼應ISO標準與各利害關係人要求,不僅讓內部流程更有依據,也大幅提升對外應對能量。
管理者的智慧儀表板,掌握全台工廠即時狀況
對於總部管理者而言,導入環安雲的另一個顯著效益是透過「儀表板」功能,即時總覽各廠執行情況。無論是法規鑑別的進度分佈、符合率統計,還是潛在風險提示,全都一目了然。
「過去要一封封發信、逐一確認各廠進度,現在登入平台就能掌握全局,真的差很多。」范副理表示,這不僅提升了橫向協作,也讓總部能更主動調配資源、預防缺失,真正實現系統化的總體治理。
這套機制更在2023年被收錄進遠東新世紀的永續報告書中,成為企業治理數位化、透明化的具體實例。
從法規到競爭力,邁向跨部門的永續實踐
系統導入半年後,從基層執行到高層治理的流程逐漸標準化、透明化,帶來的效益也不再只是行政減壓,而是轉化為企業整體的應變力與競爭力。
「法規雲幫我們打通了法遵管理的任督二脈,真正讓我們能夠安心應對變動的外部挑戰。」范副理笑說。
同時他也強調,威煦軟體的客服團隊在推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親切且專業的支援大幅降低同仁導入門檻。這讓公司更有信心持續擴大應用範圍,朝向工廠現場、營運據點全面覆蓋。
結語:從合規出發,向永續靠攏
從最初「紙本轉電子」的第一步,到如今全面數位化的合規管理流程,遠東新世紀以實際行動展現ESG落實不只在產品,更要回到內部制度的基本功。
威煦法規雲不只是工具,更是一套串聯各部門、提升透明度與決策效率的策略平台。當合規成為日常,永續就不再是口號,而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未來,遠東新世紀也將持續以數位治理為核心,深化跨部門合作,打造具有韌性與前瞻力的國際供應鏈。
【台灣永續網 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