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口金科 泰山投資案
【台灣永續網 報導】
街口金融科技(街口金科)近日再度成為媒體與投資人關注焦點。2025年7月初,台北地方法院針對「泰山企業投資街口案」一審判決出爐,裁定街口金科須返還泰山企業約新台幣36億元及利息。然而,這筆巨額資金卻已「人間蒸發」,街口名下帳戶餘額幾近為零,連當初泰山匯入資金的台新銀行帳戶也被提領一空,震驚社會各界。
事件起於2023年,當時泰山企業前董事長詹景超主導以36億元購入街口金科約40.39%股權。不久後,新經營團隊接掌泰山,質疑該交易過程未經合法程序,於同年8月對街口金科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返還投資款。法院於2025年5月判決泰山勝訴,並准許假執行,啟動強制扣押街口資產。
令人錯愕的是,執行過程中發現街口金科旗下五個帳戶資金所剩無幾,當中包含最初匯款用戶的收款帳戶也早已清空。媒體形容此案如「海角36億」,對街口金科資金流向提出高度疑問。泰山方面更不排除對街口創辦人胡亦嘉聲請管收,以確保債權能順利執行。
對於外界批評與質疑,街口金科於7月3日發布七點聲明強調,判決尚未定讞,公司已依法上訴,且媒體過度誇大、斷章取義,對街口品牌聲譽造成嚴重損害。聲明中並重申,泰山於2023年5月6日即與街口簽訂投資合約,且公開召開記者會說明,並否認刻意隱匿資訊或規避審查義務。
街口金科也澄清,此案僅涉街口金科公司本體,與市面上用戶熟知的「街口支付」App營運公司——街口電子支付無直接關聯。電子支付平台營運正常,資金運作獨立,不會影響使用者權益。
此外,金管會銀行局表示,若街口金科出現資金缺口,需依規定向主管機關提出報告,並提交應變措施。監管單位也正密切觀察案情後續發展,視情況啟動相關監管行動。
目前案件進入二審階段,街口金科是否能翻案、泰山是否能追回資金,以及36億元究竟流向何方,成為未來司法與輿論高度關注的焦點。整起事件不僅牽動雙方財務命脈,也再度敲響企業治理與金融監管的警鐘。
【台灣永續網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