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網 台中報導】
在全球能源轉型趨勢下,台灣風力發電產業也正面臨政策調整、市場挑戰與技術轉型等多重壓力。2025年7月11日,「台灣風力發電產業協會會員大會」於台中盛大舉行,吸引眾多產官學界代表齊聚,共同針對當前逆風下的突破口進行深度對話。
本次大會特別安排三場重量級專題演講,從政策、供應鏈到前瞻技術,全面剖析台灣風電產業的現況與未來。其中,WSP副總經理歐文松也親自參與,並在受訪時分享他對產業轉型的三大觀察與反思。
觀察一:政策引導初見成效,產業聚落仍須升級整合
經濟部產發署林育萱科長在第一場專題中指出,截至2025年5月,台灣離岸風電製造業累計投資已達991億元,產值超過1,076億元,供應鏈主要集中於中南部,顯示政策確實帶動地方產業聚落的形成。
然而她也點出幾項結構性挑戰,包括SGRE機組組裝外移、國產企業切入國際供應鏈受限,以及品質驗證與上下游整合力不足。
對此,WSP歐文松副總表示:「我們在地供應鏈的形成速度令人振奮,但要長期站穩腳步,還需在系統整合與品質驗證上加把勁。風電國產化不能只靠政策推,更要靠產業自強。」
觀察二:綠電直購制度門檻過高,中小企業難以承擔
第二場專題由台灣智慧電能鄭奕麟總經理主講,聚焦離岸風電的企業直購機制(PPA)。他指出,目前PPA需面對高達25年以上的長期合約、最低50MW的購電量要求及投資級信評門檻,幾乎讓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WSP歐文松副總進一步分析:「這樣的制度設計,雖可確保長期穩定性,卻也讓大量中型製造業無法參與綠電轉型。政府是否可以考慮推動『彈性機制』或『集團購電』,讓企業能用得起、進得來,才有可能擴大整體使用率。」
觀察三:複合式海洋能源可解土地限制,海洋是未來關鍵場域
第三場專題由台大工學院江茂雄院長分享,他強調台灣應積極發展符合地理特性的「複合式海域能源技術」,結合風能與波浪能,可有效突破陸域空間不足的限制。其舉例愛爾蘭Galway Bay的實驗成果,顯示此類系統不僅具基載潛力,成本也有明顯下降空間。
此一觀點也引發現場熱烈共鳴,WSP歐文松副總呼應指出:「這讓我深受啟發,當台灣陸地能裝的再生能源越來越有限,海洋就會是我們的第二座電廠。我們不能等風來,而是要先備好風帆。」
結語:在逆風中調整航道,台灣風電要再出發
此次大會雖舉辦於整體產業氛圍相對保守之際,卻也成為一次深度反思與重新布局的契機。從政策驅動到市場機制、從陸地佈局到海洋拓展,整體風電產業的下一步將考驗各界整合創新的能力。
WSP歐文松副總最後強調:「真正的風險不是風變小,而是我們沒改變航向。面對國際供應鏈變局與成本壓力,我們應該提前實驗下一條路,而不是等待環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