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學品管理數位化的背景與趨勢
隨著ESG揭露要求日趨嚴格,以及職業安全衛生與環境保護法規的更新速度加快,企業對化學品管理的要求已不再只是倉儲與使用的紀錄,而是強調即時掌控、合規性確認與供應鏈透明度。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全球化學品管理系統(Chemical Management Systems, CMS)市場預計將在2028年達到36億美元的規模,反映出企業對數位化管理的高度需求。
在台灣,環保署與勞動部相繼推動化學品登錄與風險評估制度,例如《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職業安全衛生法》與《化學物質登錄辦法》,皆要求企業提交大量化學品資訊,進一步促使企業尋求數位化解方。
二、化學品管理數位化的機會
1. 提升合規效率
透過導入化學品管理系統(CMS),企業可自動對照法規(如《GHS分類及標示》規定),即時更新物質清單與安全資料表(SDS),降低因人為錯誤導致的違規風險。
2. 強化跨部門協作
數位化平台能整合環安衛(EHS)部門、採購單位與永續發展團隊的資訊流,使化學品生命周期管理更為透明,有助於進行全流程風險評估與資源配置。
3. 支援永續發展目標(SDGs)
當企業能即時追蹤化學品的碳足跡、毒理影響與回收方式,有助於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永續策略,如朝向使用低毒性、可再生原料的方向發展。
4. 資料驅動決策
藉由大數據分析與AI技術,企業可根據歷史使用紀錄、事故通報及法規動態,預測風險熱點、優化採購與存放策略。
三、數位化面臨的挑戰
1. 系統導入成本與整合困難
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初期投資成本高,且需整合現有ERP或MES系統,若缺乏內部IT或EHS資源,導入過程可能曠日費時。
2. 法規變動頻繁,系統需彈性更新
以《化學物質登錄辦法》為例,由環境部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負責定期更新登錄規範,若系統缺乏法規即時同步機制,將造成合規風險。
3. 資料品質與標準化不足
化學品命名、成分比例、分類方式等常見因資料來源不同而出現差異,導致系統難以正確比對與分析,需建立標準化流程與資料驗證機制。
4. 員工數位素養落差
導入新系統意味著員工需重新學習與適應,若教育訓練不足,反而可能造成工作效率下降與抗拒心理。
四、推動策略與建議
-
從高風險部門試點推行:先從實驗室、危險物品倉儲區等高風險單位導入系統,收集成效再逐步擴大。
-
選擇支援在地法規的平台:選擇支援台灣法規(如《毒化物法》、《職安法》、《化學品登錄辦法》)且能即時更新的CMS系統。
-
強化內部教育訓練:規劃定期教育訓練課程,提高員工對化學品風險與系統使用的認識。
-
導入API整合功能:確保CMS可與既有ERP、LCA系統、GHS平台串接,減少重複輸入與錯誤。
-
建立資料治理機制:明確定義化學品命名原則、資料更新頻率與負責人,提升整體管理品質。
五、結語
化學品管理的數位化,既是企業強化合規、提升營運效率的契機,也將是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一環。企業應及早佈局,結合合適的系統工具與組織內部能力,打造符合台灣法規、兼具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化學品管理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