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企業帳面上以美元計價的收入,經台幣折算後也將縮水,形成獲利上的實質損失。長期而言,若未能妥善因應,企業將在全球市場中逐步失去競爭優勢。
然而,若從永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台幣升值並非全然是負面因素。相反地,它可能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契機。當傳統低價競爭不再有效,企業勢必須尋求產品與服務的高附加價值。
這正是導入永續設計理念的時機。企業可以透過開發低碳、環保、智慧化的產品,並取得環保標章或碳足跡等國際認證,不僅強化品牌形象,也有機會切入對ESG要求較高的歐美市場,開拓高毛利、高價值的通路。
面對成本上升與匯損壓力,企業也更有誘因導入能源與碳管理系統,以數據化方式強化內部節能減碳作業。例如導入能源管理系統(如 ISO 50001)以監控用電效率,或推動碳盤查以掌握生產各階段的碳排熱點,進而尋求改善空間。
這些作法不僅可降低營運成本,更為企業未來面對碳稅、碳關稅等國際環保規範做好準備,實質強化企業韌性。
此外,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加上匯率波動的壓力,也促使製造業思考如何建構更具彈性的在地供應鏈。透過提高本地採購比例與減少外幣交易依賴,不僅可降低匯率風險,同時也有助於減少運輸里程與碳排放,實踐永續供應鏈精神。這樣的策略不僅能因應眼前的經濟挑戰,也有助企業在ESG評鑑與客戶審查中取得更高分數。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數位化的角色不可或缺。製造業若能善用物聯網、人工智慧與數據分析等工具,即可提升生產效率與彈性,降低錯誤與浪費。數位化也是實施永續策略的基礎,因為只有在有數據的基礎上,企業才能有依據地規劃節能減排與流程優化的策略。
最後,企業若能主動強化ESG溝通機制,透過發布永續報告書、揭露碳排資訊、參與國際倡議等方式,也有助於強化客戶與投資人對企業的信任。這在全球ESG要求日益嚴格的供應鏈中,將成為能否取得訂單的重要關鍵。
總體而言,台幣升值對製造業的確是一項現實挑戰,但若能以永續發展的視角回應,從提升產品價值、強化內部效率、調整供應策略、導入數位工具,到建立永續品牌聲譽,企業將不僅止於因應,更能轉危為機,走出一條長遠且有韌性的發展之路。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